Category Archives: History

In Celebration of the Fifteenth Anniversary — A Tiny But Meaningful Milestone

SHANGHAI, May 18, 2021—52mbx.com celebrates its fifteenth anniversary.  Evolved from its ancestor bulletin board system, the website serves as a recognized Matchbox toys resource in Chinese language, especially when its powerful search engine launched more than a decade ago.  More than 1,300 Matchbox toys are covered in the database, with thousands of pictures and detailed analysis.  It is now a unique online knowledge base prepared in Chinese language.  “It is a tiny but meaningful milestone,” said Lingyun Chen, administrator of 52mbx.com, “I’ll continually develop the Matchbox toys search engine, as long as my hobby collection lasts.  It is part of my whole life now.”

####

When Vintage Matchbox Toys meet a Microanalytical and Imaging Scientist

In pursuit of Matchbox toys around the world, many fans are simply chasing manufacturing numbers, variations, or hard-to-find pieces of model cars.  Maybe no one has ever questioned whether vintage toys made in circa 1960s – 1980s contain lead.

Recently, Dr. Shangshang Mu, a former club member of 52mbx during the forum era, conducted analysis by extremely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has drawn a conclusion that those vintage toys are lead-free and are still safe to children.   His research report is published on the EDAX Blog.

Dr. Shangshang Mu’s collection – a vintage railway playset circa 1979 and some Matchbox toy cars ranging from the 1970s to 2010s.

About Dr. Shangshang Mu

Dr. Mu is application engineer at EDAX. Prior to joining the firm, he was the lab manager at the Southeastern North Carolina Regional Microanalytical and Imaging Consortium in Fayetteville, NC.  Shangshang holds a BS degre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earned an MS degre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shang completed his PhD in Earth Sciences at Boston University.

About EDAX

EDAX is a unit of AMETEK Materials Analysis Division.  AMETEK, Inc. is a leading global manufacturer of electronic instruments and electric motors with annualized sales of more than $1.8 billion.

52mbx数据库关于MB450/MB590的记录勘误 (A Prose for Database Record Correction)

久违了各位,新年好!鉴于国内火柴盒市场供应充足、发行批次较及时,我打算尽量减少国外行情的搬砖,转而写一点自己和朋友的发现,希望各位继续支持并提供有趣的线索。

长话短说,近期从某宝流出了一批十多年前的美泰火柴盒存货,既有广东南海产,又有泰国产,价格非常实惠,质量也还不错,本人也在朋友的推荐下置备了一些。其中有一个产品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即本文标题里的福特卡车。

52mbx论坛时期的版主,也是我的好友之一msyx给我传来几张照片,顿时让我眼前一亮。照片中的车涂装花里胡哨,显然不是我的菜,但照片里的一个细节却让我差点尖叫。 原来借助手电的强光,msyx发现这台车的驾驶室里居然有内饰。

(图片由msyx提供,特此感谢!)

于是问题来了,这辆车到底是MB450还是MB590?这个产品是否为外国收藏家网站尚未记录的某个未知涂装?52mbx数据库的记录是否可靠?

(图片由msyx提供,特此感谢!)

一、目前的数据资料


1、MBXFORUM的图文资料

由荷兰收藏家、前任火柴盒亲善大使John Nijhuis设立,由资深火柴盒收藏家Christian Falkensteiner整理至铭文包含Matchbox Int’l Ltd.为止的火柴盒产品资料,由火柴盒收藏家David Becker整理的铭文为Mattel Inc.时期(2012年之前)的资料。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关于MB450的图片较少,而文字资料则较为丰富。其中显示2002年12月的总第10种涂装与该模型最为接近。但很遗憾,该资料并未提及车窗的颜色,只说内饰为黑色。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在MB590的页面,MBXFORUM的图文资料如下: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其中第一张图片里的车就是我们一直认为的MB590的首版涂装,与这次买到的模型非常接近。图片下方的文字注释称其来自2002年的Play Sets(Carry On Garage)。第二张图片则是2005年发行的工程车五件套(Construction)组件。但是点击上图的右下角DOWNLOAD按钮,得到的word文档则显示MB590仅有一个版本,来自2005年的五件套: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在同一个站点有如此相互矛盾的图片和文字记录,可见国外火柴盒收藏界对于这两个产品的界定也是混乱的。

2、Fandom Matchbox Cars Wiki的图文资料

当一直被引用或被奉为正确的来源发生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时,我们常常要另辟蹊径,寻找其它可以参考的资料。Fandom Matchbox Cars Wiki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其结构类似维基百科的模式,数据不算最全,但有些还是值得参考的。该网站将有关MB450/MB590的记录做到如下的一大张表里: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与MBXFORUM不同,Fandom把相似涂装的车归入了2003年发行,但出处倒是相同的Playset(小场景套装),而这个网站列出了车窗的颜色为smoke(烟灰色),点击缩略图,看到的图片如下: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由于拍摄时的光线和角度的关系,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上述涂装的驾驶室里有内饰。而同一个页面往下,我们直接看到了2005年Construction五件套的白色为MB590,还加上了注释No interior(“无内饰”)。我们还注意到,在该页面的下方See also(另见)栏目中,有一个Ford F-Series Dump / Utility Truck(No Interior)的链接(黄色加亮部分),但该链接对应的页面并未建立。也许是因为Fandom认为没有必要为单独一个模型建立页面,因此才将MB590的唯一版本追加到了MB450的末尾并加上了注释。我个人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二、模型实物对比


1、车友yyqq1473提供的照片

目前52mbx数据库中,MB590首版涂装的照片是由车友yyqq1473在2014年提供的。

(Picture by yyqq1473,特此表示感谢!)

由于年代久远,yyqq1473的来信已经找不到了,我手里仅有当时在PS里裁剪大小后用于上传数据库之前的原图。于是我再次找到这张图,在PS里调高了亮度:

Light adjustment in Photoshop

由于PS的调节亮度功能仅将原有的像素强化,因此原本高光的部分会更亮,而原先相对较暗的部分会相对变亮,但原本所摄物体的轮廓,其像素位置并不会发生变化。上图中红色圈出的部分是车身右侧透过车窗看到的样子。如车身左侧的窗框底边弧度向上平移后发现,右侧A柱底角位置有向上的隆起。假定该车驾驶室无内饰,则这部分应该与左侧的窗框底边一致,呈左低右高的态势,很显然这辆车并不是如此。

2、车友douzi1985提供的照片

带着这个疑问,再次查看数据库中,由车友douzi1985提供的MB450(驾驶室有内饰)首版涂装发现,在相同位置(上图中蓝色圈出部位)也有向上隆起,实为仪表板的右边缘高于风挡底边的那部分内饰材料。

(Picture by douzi1985,特此表示感谢!)

由此,本文一开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得到了答案,这个涂装属于MB450,而原本52mbx数据库中的MB590首版涂装也应该是MB450。

(Screenshot as of January 19, 2020)

三、结论


1、有关车窗颜色的问题

从这次拿到的MB450模型实物来看,该车的车窗颜色明显比现有数据库中的要淡。结合之前Fandom上的实物图片分析,几乎看不到内饰的颜色被称为Smoke(烟色),那现在这种透明度高许多的是不是应该称为Light Smoke

(Picture by Chenly75 of 52mbx.com)

2、生产批次的问题

无论MBXFORUM还是Fandom,两者都只记录了一种小场景配套的涂装,而MBXFORUM更是将其底盘定义为第三类(千禧年椭圆形火柴盒商标,1999年版权)。从此前车友yyqq1473提供的照片看,他手里的版本采用的是环球时代的圆角长方形火柴盒标志,属于MBXFORUM归纳的第一类底盘。

(Picture by yyqq1473,特此表示感谢!)

而这次相同涂装的版本其实与之前的并不相同。该车属于第三类底盘铭文,且添加了产品批次喷码0414EA,说明在2004年时还在生产。

(Picture by Chenly75 of 52mbx.com)

那么为什么这个版本没有被国外的收藏家发现并记录下来呢?世事难料,就像多年前,本田·思域Type-R(MB753)配备蕾丝轮毂的产品仅出现在中国市场,当时有外国收藏家还认为那是中国工厂员工用午餐盒(lunch box)偷出来的,殊不知那时中国工厂已经不生产火柴盒了,而那批蕾丝轮的产品也是泰国制造,与中国工厂毫无关系。就这台福特卡车而言,我认为由于该涂装仅作为Play Set配套使用,并不是常规板卡或其它热门的系列,因此即使在国外有售,也因为涂装相同而无人问津。这也许就是为何这个版本现在能在某宝烂街的真正原因——因为当年也许真的是库存太大了!

####

本文之后,52mbx数据库将作一些调整,具体的修改内容将另行通知。最后祝各位车友新春快乐,阖家幸福美满!


Follow-up:  The pages of MB450/MB590 were updated in 52mbx Matchbox Toys Database on January 20, 2020, shown below:

Updated two variations of MB450, both are found in PlaySet of Carry On Garage
Updated page of MB590 on the 52mbx Matchbox Toys Database

####

火柴盒研究报告:聊一聊美泰初期的尘封往事

前言:好久不写研究类的文章了,也许这篇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阅读量也可能止步200以下,但我还是想写,原因是近期小编收到了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的反馈,一段不太为人知晓的往事逐渐浮出了水面。

1996年11月,美泰公司以7.55亿美元股权收购了Tyco公司,从而将火柴盒商标一并收入囊中,此后小车世界里的两大夙敌——Hotwheels和Matchbox站到了同一屋檐下。

《洛杉矶时报》1996年11月19日网页版截图(November 19, 1996, Web version, Los Angeles Times)

转眼美泰控制下的火柴盒已经度过了20多年,许多当年不以为然甚至被人诟病的系列都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与此同时,收购Tyco公司初期的混沌局面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慢慢遗忘。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重新回到那个年代,一起探访几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模型。

 CAT系列孤品

Caterpillar(CAT)系列原本是风火轮的一个子系列,为了展示诚意,美泰公司在1998年将这个系列以火柴盒的名义发行(MB343-MB348),1999年又增加了风火轮的Street Cleaver,改版后作为火柴盒的MB350发行。同时,火柴盒自己也在设计CAT系列,如MB351-MB354、MB381-MB383、MB403-MB404以及MB461(未生产)和MB462。这些内容许多车迷都已经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出于对不同模型的严格界定,火柴盒编号收藏者往往对某个编号非常执着。我站自2007年起开始建设的火柴盒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就是为了方便车迷整理并记录自己的火柴盒模型。但当一个模型的编号出现了问题,数据库的归类就会发生偏差,最终导致遗漏。这里就来谈谈MB443这个编号。以下是本文发表时我站火柴盒数据库的记录,其中显示MB443为五十铃平板清障车,这与国外多个知名火柴盒搜索引擎的记录吻合。

截至发稿时,52mbx搜索引擎内有关MB443的记录截图 (Matchbox 1-75 Database record on 52mbx.com as of October 2015)

同时这个模型的车身上也确实蚀刻了MB443的编号,详见下图黑色零件背面照片,可谓铁证如山。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MB443五十铃平板清障车零件照片 (Picture by MB017132, a senior Matchbox collector based in Guangzhou, China)

写到这里,你也许要问,这个章节不是写CAT系列吗?跟这个五十铃有什么关系,还有所谓的“孤品”又指什么?别着急,让我喝口水,娓娓道来……

在上文涉及CAT系列编号的段落里,MB443并不在其中,不过我依稀记得早在本站还是论坛的时候,老许就曾撰文提出MB443原本是CAT系列的编号之一。但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很少,究其原因就是这个编号所发行的年代处于美泰收购Tyco之后的“混沌时期”,而那时国内鲜有收集、追踪,同时还研究火柴盒模型的人。我们后来熟悉的火柴盒资料多半来自国外的几个知名搜索引擎,但有关CAT系列中MB443的信息相对较少,甚至被不断修改,因此我站在归纳整理这件模型时变得无从考证。

既生瑜何生亮

大家也许都见过这样一个CAT套装。这是1999年发行的CAT系列两件套,美泰产品编号34309。其中拖拉机编号为MB351,后边的干草拖车编号为MB352。完美的套装,我本人也收藏了一套,但至今也没有拆开包装一探究竟。

图片来自ebay,感谢原作者 (Picture from ebay, thanks to its original owner!)

关于这个拖车,我站数据库归纳如下:

截至发稿时,52mbx搜索引擎内有关MB352的记录截图 (Matchbox 1-75 Database record on 52mbx.com as of July 2013)

其中还提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平板拖车,称编号为MB443B,同时还提到重新编号为MB843。这些都是六年前的记录。而如今某知名荷兰火柴盒网站的文字记录中,又将那个平板拖车归入了MB352的第二个版本(见下图)。

截至发稿时,mbxforum.com搜索引擎内有关MB352的记录截图 (Matchbox Database record of MB352 on MBXFORUM.COM)

其实写了这么多,主角也该上场了。那个所谓的第二个版本就是下面这个平板拖车。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CAT系列平板拖车照片 (Picture by MB017132, a senior Matchbox collector based in Guangzhou, China)

原来当时美泰公司为了更好地利用授权,发行了两支CAT系列,其中的一支就是上面提到的Dirt Machines(工地机械)两件套系列,部分品种还采用了镀铬车身或者军绿色涂装;另一支则是后来发行的Famous Places(名胜地),上文提到的那个平板拖车就来自下面这个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South Pole Amundsen-Scott Station)套装,美泰产品编号38160。

chenly75提供的CAT Famous Places系列38160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套装照片 (Picture by chenly75 of 52mbx.com)

MB443疑云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38160套装里的平板拖车到底是荷兰网站目前归纳的MB352第二版,还是他们之前归纳的MB443抑或是曾经更正的MB843呢?还有之前那个五十铃平板清障车的编号有没有错误?

要回答这些疑问,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去询问美泰公司官方,二就是自己从模型上寻找线索。由于年代久远,当年设计这个系列的设计师可能已经离开了美泰公司,而通过目前的Instagram官方途径询问当前的美泰火柴盒团队又不可能有结果,因此这第一条路显然不可行。好在广州的老许向来有拆车查看未知编号的习惯(本人不太提倡),这为开辟第二条途径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老许的记录:拖车的底座是合金件,上边的平板车厢是塑料件,底部有两个卡扣与合金底座相连(见下图中箭头标示的位置),取下塑料平板车厢后,可在其背面看到MB443字样。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CAT系列平板拖车底盘照片 (Picture by MB017132, a senior Matchbox collector based in Guangzhou, China)

由于这款模型上了岁数,即使原包保存也难免脆弱,更何况散包存放这么久因此当老许发现再次拆开模型查看编号并拍照的做法行不通时,我建议弃冒险第次破坏这件孤品然而接下来考证结果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同样来自这个套装拖拉机,拆开全透明驶室总成以后,借助手电筒或其它光源近车头的车身插孔向底盘的观察(见图箭头所指位置),能直接看到刻的MB443编号。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CAT系列拖拉机松开驾驶室总成尾部的照片 (Picture by MB017132, a senior Matchbox collector based in Guangzhou, China)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CAT系列拖拉机底盘照片 (Picture by MB017132, a senior Matchbox collector based in Guangzhou, China)

闹了半天,原来MB443其实不仅仅是那个平板拖车的编号,还包括了前面的拖拉机。根据这两个模型底盘上的版权年代同样标注为1998年,因此可以确定MB443其实包括了这个拖拉机加平板拖车及附件的整个38160套装。

按下葫芦浮起瓢

随着MB443编号疑云的解开,三个新问题又随之而来:一、之前提到的五十铃到底是不是MB443?二、MB351/352这两个编号怎么来的?三、外国网站曾修改的MB843编号又是怎么回事?根据一些列观察和长期跟踪研究,我认为这三个问题可以这样解释:

一、五十铃平板清障车的编号确实是MB443。这是由于美泰公司内部的疏漏所致。根据其底盘标注的版权年代为1999年,推测其模具成型年代晚于CAT系列的MB443,因此老许建议将五十铃编为MB443B,而CAT系列的MB443则维持原编号,确有其合理性。但是与以往一个模型对应一个编号不同,现在这个编号同时赋予两个模型(拖拉机和平板拖车),确实有些异乎寻常。

二、MB351/352编号为美泰公司制定的编号。事实上,美泰火柴盒中的CAT系列有三个版权年份,1997年版的基本都是火柴盒贴牌生产的风火轮产品,MB351实际上是1998年版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由火柴盒开发的CAT系列产品。1998年版的到MB443结束;1999年版(2000年上市)的产品只有一个MB462(MB461没有生产)。根据老许当年拆车观察后得到的信息:MB351/352套装里的两个模型在上述MB443的相应位置都没有蚀刻编号,也就是说这两个模型都只是名义上有编号,并未实际刻在车身上,而晚一年上市的MB443则完全不同,其编号是分别刻在车身上的。那么如何区分34309套装中的MB351拖拉机和38160套装里的MB443拖拉机呢?老许告诉我一个诀窍,即查看烟囱的颜色。下图中上边那个驾驶室右前侧烟囱为黑色的拖拉机来自34309套装,是MB351;而下边那个透明烟囱的则来自38160套装,因此是MB443(之一)。

广州资深火柴盒收藏家老许(MB017132)提供的CAT系列拖拉机对比照片,上边烟囱黑色的来自34309套装 (tractor on top),下边透明烟囱的则来自38160套装 (tractor at bottom) [Different color on the exhaust pipes differs MB351 from MB443]
三、国外网站归纳的思路大致可以这样分析:1)一开始或许有人从模型上看到了MB443编号,而此时美泰官方并未提供MAN编号,因此按蚀刻编号记录为MB443。2)当一年后(2000年)五十铃平板清障车发行,官方给出了MB443编号,由于编号重复,则将原先记录的拖车记录修改为假设的MB843,因当时火柴盒产品远未达到如此高位,这种偷懒的方法类似莱斯尼晚期和环球中期复刻老产品时的改高位编号的做法,实际上为以后再次发生编号重复现象埋下了祸根。3)当2011年火柴盒产品发行到MB840以后,该假设的编号又与真实的MB843 Seagrave消防车编号重复,遂将其改为MB352的第二版,因该车的合金底座与MB352相同,但是却忽略了拖拉机也是MB443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MB843 Seagrave Fire Engine(Picture from Matchbox 1-75 Database on 52mbx.com)

结论

综上所述,整个编号混沌的局面形成于美泰收购Tyco公司的初期,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是新东家接管的磨合期,疏漏也情有可原。但是考虑到编号问题的唯一性和严肃性,综合各方面意见,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解决方案:1)将原先记录的MB443五十铃清障车(1999年版)改为MB443B;2)新设MB443给整个38160套装,包括拖拉机和履带式平板拖车,并加注释阐述以上论证过程,分别加参考车型链接指向拖拉机MB351页面和拖车MB352页面,并说明与之相区别的部分。由于涉及数据库系统后台程序的修改,以上更新将尽快实施,恕不另行通知。

以下图片由老许提供,经过简单背景处理后将择期上传至本站火柴盒模型数据库中。这里特向老许表示感谢!

Special thanks to MB017132 who raised this MAN conflict issue and provided us with these valuable pictures and analysis.

上期推文中提到的《侏罗纪世界》五件套里的未知摩托车品名及编号,现在有消息了。经过前任火柴盒大使,英国火柴盒收藏家David Tilley的确认,该车为MB1126 ‘98 Cagiva Canyon 500,目前只在该套装中出现。以下是本人通过Instagram咨询美泰火柴盒官方的截图。

后记:尽管美泰火柴盒时期无论是模型开发数量,还是涂装设计都远超环球时代,但每当谈论起火柴盒时,许多车迷都以环球时代的产品作依据,并流露出了强烈的怀旧情绪。事实上,一些顽固的英国车迷同样认为只有莱斯尼时期的火柴盒才是正统,他们甚至不认同环球的收购,更别提此后的Tyco和美泰时期了。我完全理解这其中的情愫,但是我认为,作为收藏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火柴盒,认真记录火柴盒这个品牌发展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可能更为全面,也更能理解经营一个老字号品牌的不易。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下篇)

前言:本文由chenly75翻译自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主席Paul Jackson所撰写的“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integrators”三部曲的第三部。在深入讲述物流行业发展史的最后,Paul Jackson将引领我们进入当代,审视整个全球快递行业的现状。原文刊登在国际知名物流业门户网站:Post&Parcel,地址:http://postandparcel.info/31249/in-depth/the-rise-and-rise-of-the-integrators-part-ii/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谢谢!


一、反垄断与竞争

到了1980年代中期,TNT全面出击,决定收购Airborne公司18%的股权。Airborne是一家美国转运公司,拥有美国全境次日到达的空运网络。这项交易在当时看来是明智之选。但这一次,上天没有再次眷顾Abeles,反而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使他遭受双重打击。一方面,美国反垄断监管部门针对外国航空公司收购美国企业开展了严格的审查;另一方面,TNT公司内部管理层也从中作梗——他们为自己在收购交易中选择了荒唐的“金降落伞”方案,最终使交易流产。

有先见之明的Airborne此时已经收购了Midwest Aviation公司,该公司以美国空军在俄亥俄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的废弃空军基地为大本营,提供美国全境隔夜支票邮寄服务,该地很快成为了重要的物流中心。后来,由于DHL为了构建其美国业务而收购了Airborne,那里早已关闭,有一万多人因此失业。

CY19 Peterbilt Ansett Box Truck, 1986, Made in Macau

对于TNT而言,收购Airborne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远比之后收购澳大利亚本土航空货运公司Ansett要好上无数倍,然而却无功而返。在被德意志邮政/DHL收购之前,Airborne已持续30年盈利,但之后却发生了惊人的亏损,因为DHL与自己的宿敌UPS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干线运输交易。美国八大隔夜货运网络仍旧继续发展,但最终仅剩下了三家:FedExUPSBax Global/Schenker,那些曾经的大公司包括Emery在内也都纷纷折戟。

CY4 (AU)/CY16(ROW) Scania Ansett Box Truck, 1987, Made in Macau

chenly75:火柴盒曾在1986-1987年间发行过两款Ansett涂装。其中1986年发行的CY19首次采用了矮床车底的货柜,属于新车型。1987年发行的Scania长集装箱版本仅在澳洲发行,当地编号为CY4,包装盒内部编号为CY16。

DHL目前的“全球”业务勉强包括了征税的小宗航空货运领域,通过超额的行李来运输,但由于海关检查的需要,这些行李很快就塞满了大厅,所以最终不得不建设货运航站楼。

航空公司和货运公司继续持观望态度,而由机场来建设专为包裹和快递服务所需的货运航站楼并不可行。丹麦比隆机场Billund Airport)因建设“乐高航站楼而重蹈了20年前的覆辙。(chenly75比隆机场是由乐高创始人之子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1961年创立的私人机场,当时仅有一条800米长的跑道,位于乐高工厂的北侧,后来逐步向公众开放成为常规民用机场。说到这儿,你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玩乐高更烧钱。)如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经过许多轮谈判后,才开发出颇具竞争力的电子化提单,但那是最近的事了!

Lego Billund Airport Set #4000016-1, picture from brickset.com. Thank you!

二、新生力量

1980年代中期,快递已作为一种业态被认可,其定义是由高度可靠的信息控制的“当日到达门对门”服务。其核心要素即综合型快递公司出售的是客户所需的递送服务,而货运公司只提供分发服务——只需确认货物发出,如无意外则无需管理,除非没能抵达目的地。

1991年,在经历了20年的包裹业务流失之后,一些邮政公司(包括德国、荷兰、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等)终于醒悟,与TNT组成各占50%股权的合营公司,但并无多少起色。德意志邮政Klaus Zumwinkel的灵活带领下与日本航空JAL)共同出资购买了DHL公司50%的股权。

这时的万国邮政联盟UPU)发起了一场反击,组建了邮政快递服务EMS)网络,但除了亚洲地区(包括日本)以外,从未真正起到全球快递作用。

在美国,由于UPS已经在隔夜航空快运领域独占鳌头,FedEx不得不开始进军陆上运输业,从已经被Roadway剥离出来的Caliber运输公司手中收购了非集运的陆上包裹递送服务商RPS以及小件包裹公司Viking。与此同时,UPS也收购了当天送达服务公司Sonic,该公司由Ray Thurston创建,他曾帮助建立了UPS Logistics物流公司,在UPS收购Menlo这家曾经被称为Emery的货运公司之后功成身退。

DYM38007 Ford Aeromax Box Truck – Roadway, 1998, Made in China. Picture from eBay, thanks to the original owner.

1989年,FedEx出资近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主要的国际空运公司Flying Tiger(飞虎)投入亚洲运力。其业务自然来源于货运转发公司,而由于转发公司纷纷讨厌FedEx,“爱恨交织”的情况随之产生。渐渐地,那些转发公司先后在小件包裹业务领域以及次日到达的空运业务领域输给了FedEx、UPS以及DHL,因为这些巨头越来越多地使用航空货运。此时每单货物的平均重量上限已从1970年代的50公斤增至350公斤,这也更加注定了那些转发公司在高收益的包裹业务领域最终完败给那些物流业巨头。

CY39 Ford Aeromax Box Truck – FedEx, 1996, Made in Thailand

在欧洲,内陆的包裹公司纷纷开始整合兼并,许多公司无法适应变化。英国的United Carriers这个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因缺乏快递集散中心而轰然倒下。

正当UPS发起“买断欧洲”攻势的同时,德意志邮政也开始大举扩张,收购了一系列欧洲内陆包裹服务公司,其中就包括英国的Securicor安保押运公司。

由于在德国邮件服务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德意志邮政收购了整个供应链中的许多公司,它们深信网络协同以及客户需要“一站式”的服务。


三、转型发展

后来,人们慢慢发现麦肯锡的经济学理论并非万能的,于是“逆中心化”的思想开始滋生。这是一种超前的模式,即由转运部门代替集团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在文件和快递业务上使用顶层商标,“DHL”品牌在整个业务环节中被统一使用,这不愧为一个大胆的决策。

MB445 Isuzu Delivery Truck, 2005, Made in Thailand

与此同时,英国的皇家邮政RM)摆脱了机构臃肿和缺乏竞争力的困境,开始在邮件和包裹业务领域进行国际收购和扩张。RM先收购了GLS,这是一家专门资助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货运转发公司且发展较为成功的银团。此后RM放弃了既有的国际邮寄战略,这使得GLS非常盈利,尽管其仅是欧洲区域内的玩家。

CY25 DAF Box Truck – Royal Mail, 1987, Made in Macau

Parcel Force是RM在英国的子公司,也是GLS的合作伙伴,曾连续20年亏损,英国政府曾想出售其资产,但未获成功。在董事总经理Vanessa Leeson的带领下果断采取行动,裁撤业务和网络,Parcel Force最终扭亏为盈。

CY25 DAF Box Truck – Royal Mail Parcel Force (Code 3), 1987,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Paul Carr. Thank you!

与此同时,法国邮政La Poste)惊人地买下了德国的DPD公司,随后又收购了Interlink和英国的Parceline。而过度扩张和濒临破产的TNT曾在1993年被荷兰邮政De Post)救起。之前TNT在德国科隆设立了空运中心,但采用了错误的飞机。AEI公司的前董事Ad Scheepbouwer雄心勃勃地削减TNT的业务,试图将其拉回到有核心竞争力的快递业务中去,然而一开始就是去收购物流公司,再次采用了一站式的理念。

Matchbox MB38 Ford Model A Van – De Post, 1996, Picture by Paul Carr. Thank you!

在新管理层的领导下,TNT收购了错误的货运转发公司(中心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不是美国)。之后他们发现那根本无法整合业务,更谈不上如何盈利。此后由出售物流业务带来的长远战略性错误,使得情况越来越糟。TNT最终拆分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业务,即邮件和快运,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协作或共同的客户。

DHL最近接受了“一站式经营理念并不适合”的事实,并采取有底线的运营模式。之前由于采取“称霸全世界”的模式,DHL已经放弃了英国国内包裹递送业务。毫无疑问,其他巨头也纷纷开始效仿。

“马后炮”看似很容易,但谁又能预料未来将如何变化?航空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货运转发公司整合信息的提供者,最多不超过20年,航空公司将会击败高成本的物流业巨头模式,尤其当转运公司将使用高频次低成本的直达客运服务时。如果将快递比作商务舱,那么对于货运飞机而言,尤其当航空燃油成本还在不断上涨时,这种拒绝混合经济舱的运营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SB13 DC-10 UPS Cargo Airplane, 2007, Made in China

真正的增长将会出现在三到四天的国际送达服务领域,而非次日到达领域。其它的增长则会出现在那些强调使命的快递和物流业,即更多重视人的因素而非流程,从而能获得较高的边际效益。业界的领导者Marken公司近期以惊人的价格出售给了一个私募股权集团,此前该公司曾在2005年被德意志邮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未来人们将在空中更少地看到物流巨头的货机,取而代之的则是“伴飞”的“低成本”客机,甚至会有更多的客机航班出现在货运航线上——乘客则作为“伴飞”的产品


四、新业态

回到现实中来,对于物流业巨头而言有个大麻烦,那就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然这取决于你听从谁的意见。麦肯锡判断到2050年有50%的零售业将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然而商对客(B2C)业务发展迅速,由此健全的商对商(B2B)包裹快递业务将颇具讽刺地败给邮政网络,因为邮政无疑是最经济地解决最后一英里投递问题的方式。

洪水未到却已暗流涌动,很清楚,B2B快递提供者需要对这一行业保持充分的想象力。B2B是否能与B2C混合的裁决已经作出,英国B2C市场领导者Home Delivery NetworkHDN,家庭投递网络)最近收购了DHL的国内包裹业务,难道是因为看好这一领域?

CY25 DAF Box Truck – UPS, 1992, Made in Thailand

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包裹寄存领取业务,有点类似车站的自助式行李寄存柜,可以建在互联网客户可到达的范围之内。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行业模式,而不是像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那样在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排他性地位,最终他们会发现包团取暖可以使自己更强大,并愿意向客户和整个市场共享设施。

到2050年,百分之五十的包裹可通过上述方式由B2B快递提供者和物流业巨头递送。

CY27 Mack CH600 Box Truck – FedEx, 1996,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由于越来越多的商品并不在消费所在的大陆上生产,那些没有国际连接,尤其没有进口渠道的国内包裹公司将会举步维艰。他们将沦为本地的仓储支持组织,与物流业巨头相比,在面对国际货运转发公司的挑战时国内包裹公司显得更加脆弱。区域性的巨头如TNT和欧洲包裹网络服务公司如DPDGLS都比较脆弱。他们需要立即收购或兼并主要的国际货运转发公司。

那些燃油成本高居不下的快递公司将通过使用客机甚至建立客运航空部门来收缩规模(减少集散中心)。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采用高速海运船只。

MB1015 Hydro Cruiser, 2015, Made in Thailand

欧洲的货仓网络将会收缩为以公司中央化仓储和虚拟供应链模式发展。他们同样迫切需要连接商品原产地。随着互联网销售的增长,对于仓储以及在消费国设立代理商的需求将逐渐消失。人们将通过屏幕购买商品,并标注选项,包括送达的时间、日期等。他们并不关心自己从何处买到商品——这就是互联网。

因此不断上升和提速的物流业巨头是否为好的征兆?诚然对于世界贸易和消费者而言,确实是,但是对于传统货运公司和邮政而言,这难道仅仅是使他们警醒的一种概念?他们能否运用自己廉价的业务模式,整合自己的资源以同巨头们进行竞争?我对此深表怀疑,除非像微软甲骨文或者SAP这样的大公司能够捐弃前嫌,为整合各自的系统相互达成一致。

那些贴近客户的货运转发公司总能生存下去,因为只要你使用他们的系统,物流业的巨头们就会没事。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与一台电脑打交道!

那些新加入的公司则完全是业界黑马,例如Pitney Bowes以及众多的邮政公司,他们从信件业务转战进入小型包裹的B2C业务。他们是否会成为未来的电子商务全球巨头?

UPSFedEx是否应该收购邮政公司?他们两者之一是否会买下TNT Express

一谈到这激动人心和全新的行业未来,我们就不能忘记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业界先驱。他们拥有愿景并且对现状总是充满激情。世界因有了他们而变得更好且有效率——我们感谢Sir Peter AbelesGordon BartonClive BourneBertie Coxall以及Larry Hillbloom所作出的贡献。

Post&Parcel 感谢Paul Jackson,以及Ian SayerBarry Hansen John Callan的协助.

Paul Jackson BOAC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高级经理,此后他管理了英国的AEI国际空运快递。33岁加盟联合利华运输部。当联合利华放弃运输部门之后,他于1984年创立了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公司。目前他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但仍然保留名誉董事的头衔。


后记

chenly75:全文至此已翻译完毕,其中难免有错,望各路玩家不吝赐教。另外,原文发表于2010年,时至今日已发生了许多变化。文中提到的TNT公司就已物是人非。2012年3月19日,UPS宣布斥资67亿美元收购TNT,但是欧盟委员会于2013年1月以可能破坏行业竞争的理由否决了该收购案。2015年4月,FedEx宣布以44亿欧元(约合48亿美元或32亿英镑)收购TNT,以扩展其欧洲业务。欧盟委员会再次就收购案展开调查,最终于2016年1月无条件同意了FedEx的收购。2016年5月25日TNT正式成为FedEx的子公司

在二战后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快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运输技术和理念方面都有质的改变。火柴盒玩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道路也经历着各种变化,从兴起到不断竞争,再到转型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历史和政治经济的起伏与轮回。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感慨历史上竟有如此众多的商业企业与火柴盒玩具合作,而如今想要看到一款授权涂装的火柴盒产品都很困能。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企业的盈利和生存之道永远不会一成不变,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企业和品牌经久不衰,永葆活力。


前文链接: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上篇)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中篇)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