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History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下篇)

前言:本文由chenly75翻译自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主席Paul Jackson所撰写的“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integrators”三部曲的第三部。在深入讲述物流行业发展史的最后,Paul Jackson将引领我们进入当代,审视整个全球快递行业的现状。原文刊登在国际知名物流业门户网站:Post&Parcel,地址:http://postandparcel.info/31249/in-depth/the-rise-and-rise-of-the-integrators-part-ii/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谢谢!


一、反垄断与竞争

到了1980年代中期,TNT全面出击,决定收购Airborne公司18%的股权。Airborne是一家美国转运公司,拥有美国全境次日到达的空运网络。这项交易在当时看来是明智之选。但这一次,上天没有再次眷顾Abeles,反而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使他遭受双重打击。一方面,美国反垄断监管部门针对外国航空公司收购美国企业开展了严格的审查;另一方面,TNT公司内部管理层也从中作梗——他们为自己在收购交易中选择了荒唐的“金降落伞”方案,最终使交易流产。

有先见之明的Airborne此时已经收购了Midwest Aviation公司,该公司以美国空军在俄亥俄州威尔明顿Wilmington)的废弃空军基地为大本营,提供美国全境隔夜支票邮寄服务,该地很快成为了重要的物流中心。后来,由于DHL为了构建其美国业务而收购了Airborne,那里早已关闭,有一万多人因此失业。

CY19 Peterbilt Ansett Box Truck, 1986, Made in Macau

对于TNT而言,收购Airborne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远比之后收购澳大利亚本土航空货运公司Ansett要好上无数倍,然而却无功而返。在被德意志邮政/DHL收购之前,Airborne已持续30年盈利,但之后却发生了惊人的亏损,因为DHL与自己的宿敌UPS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干线运输交易。美国八大隔夜货运网络仍旧继续发展,但最终仅剩下了三家:FedExUPSBax Global/Schenker,那些曾经的大公司包括Emery在内也都纷纷折戟。

CY4 (AU)/CY16(ROW) Scania Ansett Box Truck, 1987, Made in Macau

chenly75:火柴盒曾在1986-1987年间发行过两款Ansett涂装。其中1986年发行的CY19首次采用了矮床车底的货柜,属于新车型。1987年发行的Scania长集装箱版本仅在澳洲发行,当地编号为CY4,包装盒内部编号为CY16。

DHL目前的“全球”业务勉强包括了征税的小宗航空货运领域,通过超额的行李来运输,但由于海关检查的需要,这些行李很快就塞满了大厅,所以最终不得不建设货运航站楼。

航空公司和货运公司继续持观望态度,而由机场来建设专为包裹和快递服务所需的货运航站楼并不可行。丹麦比隆机场Billund Airport)因建设“乐高航站楼而重蹈了20年前的覆辙。(chenly75比隆机场是由乐高创始人之子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1961年创立的私人机场,当时仅有一条800米长的跑道,位于乐高工厂的北侧,后来逐步向公众开放成为常规民用机场。说到这儿,你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玩乐高更烧钱。)如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经过许多轮谈判后,才开发出颇具竞争力的电子化提单,但那是最近的事了!

Lego Billund Airport Set #4000016-1, picture from brickset.com. Thank you!

二、新生力量

1980年代中期,快递已作为一种业态被认可,其定义是由高度可靠的信息控制的“当日到达门对门”服务。其核心要素即综合型快递公司出售的是客户所需的递送服务,而货运公司只提供分发服务——只需确认货物发出,如无意外则无需管理,除非没能抵达目的地。

1991年,在经历了20年的包裹业务流失之后,一些邮政公司(包括德国、荷兰、法国、加拿大和瑞典等)终于醒悟,与TNT组成各占50%股权的合营公司,但并无多少起色。德意志邮政Klaus Zumwinkel的灵活带领下与日本航空JAL)共同出资购买了DHL公司50%的股权。

这时的万国邮政联盟UPU)发起了一场反击,组建了邮政快递服务EMS)网络,但除了亚洲地区(包括日本)以外,从未真正起到全球快递作用。

在美国,由于UPS已经在隔夜航空快运领域独占鳌头,FedEx不得不开始进军陆上运输业,从已经被Roadway剥离出来的Caliber运输公司手中收购了非集运的陆上包裹递送服务商RPS以及小件包裹公司Viking。与此同时,UPS也收购了当天送达服务公司Sonic,该公司由Ray Thurston创建,他曾帮助建立了UPS Logistics物流公司,在UPS收购Menlo这家曾经被称为Emery的货运公司之后功成身退。

DYM38007 Ford Aeromax Box Truck – Roadway, 1998, Made in China. Picture from eBay, thanks to the original owner.

1989年,FedEx出资近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主要的国际空运公司Flying Tiger(飞虎)投入亚洲运力。其业务自然来源于货运转发公司,而由于转发公司纷纷讨厌FedEx,“爱恨交织”的情况随之产生。渐渐地,那些转发公司先后在小件包裹业务领域以及次日到达的空运业务领域输给了FedEx、UPS以及DHL,因为这些巨头越来越多地使用航空货运。此时每单货物的平均重量上限已从1970年代的50公斤增至350公斤,这也更加注定了那些转发公司在高收益的包裹业务领域最终完败给那些物流业巨头。

CY39 Ford Aeromax Box Truck – FedEx, 1996, Made in Thailand

在欧洲,内陆的包裹公司纷纷开始整合兼并,许多公司无法适应变化。英国的United Carriers这个曾经的行业领导者因缺乏快递集散中心而轰然倒下。

正当UPS发起“买断欧洲”攻势的同时,德意志邮政也开始大举扩张,收购了一系列欧洲内陆包裹服务公司,其中就包括英国的Securicor安保押运公司。

由于在德国邮件服务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德意志邮政收购了整个供应链中的许多公司,它们深信网络协同以及客户需要“一站式”的服务。


三、转型发展

后来,人们慢慢发现麦肯锡的经济学理论并非万能的,于是“逆中心化”的思想开始滋生。这是一种超前的模式,即由转运部门代替集团公司直接面对客户。在文件和快递业务上使用顶层商标,“DHL”品牌在整个业务环节中被统一使用,这不愧为一个大胆的决策。

MB445 Isuzu Delivery Truck, 2005, Made in Thailand

与此同时,英国的皇家邮政RM)摆脱了机构臃肿和缺乏竞争力的困境,开始在邮件和包裹业务领域进行国际收购和扩张。RM先收购了GLS,这是一家专门资助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货运转发公司且发展较为成功的银团。此后RM放弃了既有的国际邮寄战略,这使得GLS非常盈利,尽管其仅是欧洲区域内的玩家。

CY25 DAF Box Truck – Royal Mail, 1987, Made in Macau

Parcel Force是RM在英国的子公司,也是GLS的合作伙伴,曾连续20年亏损,英国政府曾想出售其资产,但未获成功。在董事总经理Vanessa Leeson的带领下果断采取行动,裁撤业务和网络,Parcel Force最终扭亏为盈。

CY25 DAF Box Truck – Royal Mail Parcel Force (Code 3), 1987,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Paul Carr. Thank you!

与此同时,法国邮政La Poste)惊人地买下了德国的DPD公司,随后又收购了Interlink和英国的Parceline。而过度扩张和濒临破产的TNT曾在1993年被荷兰邮政De Post)救起。之前TNT在德国科隆设立了空运中心,但采用了错误的飞机。AEI公司的前董事Ad Scheepbouwer雄心勃勃地削减TNT的业务,试图将其拉回到有核心竞争力的快递业务中去,然而一开始就是去收购物流公司,再次采用了一站式的理念。

Matchbox MB38 Ford Model A Van – De Post, 1996, Picture by Paul Carr. Thank you!

在新管理层的领导下,TNT收购了错误的货运转发公司(中心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不是美国)。之后他们发现那根本无法整合业务,更谈不上如何盈利。此后由出售物流业务带来的长远战略性错误,使得情况越来越糟。TNT最终拆分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业务,即邮件和快运,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协作或共同的客户。

DHL最近接受了“一站式经营理念并不适合”的事实,并采取有底线的运营模式。之前由于采取“称霸全世界”的模式,DHL已经放弃了英国国内包裹递送业务。毫无疑问,其他巨头也纷纷开始效仿。

“马后炮”看似很容易,但谁又能预料未来将如何变化?航空公司已逐步发展成为货运转发公司整合信息的提供者,最多不超过20年,航空公司将会击败高成本的物流业巨头模式,尤其当转运公司将使用高频次低成本的直达客运服务时。如果将快递比作商务舱,那么对于货运飞机而言,尤其当航空燃油成本还在不断上涨时,这种拒绝混合经济舱的运营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SB13 DC-10 UPS Cargo Airplane, 2007, Made in China

真正的增长将会出现在三到四天的国际送达服务领域,而非次日到达领域。其它的增长则会出现在那些强调使命的快递和物流业,即更多重视人的因素而非流程,从而能获得较高的边际效益。业界的领导者Marken公司近期以惊人的价格出售给了一个私募股权集团,此前该公司曾在2005年被德意志邮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未来人们将在空中更少地看到物流巨头的货机,取而代之的则是“伴飞”的“低成本”客机,甚至会有更多的客机航班出现在货运航线上——乘客则作为“伴飞”的产品


四、新业态

回到现实中来,对于物流业巨头而言有个大麻烦,那就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当然这取决于你听从谁的意见。麦肯锡判断到2050年有50%的零售业将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然而商对客(B2C)业务发展迅速,由此健全的商对商(B2B)包裹快递业务将颇具讽刺地败给邮政网络,因为邮政无疑是最经济地解决最后一英里投递问题的方式。

洪水未到却已暗流涌动,很清楚,B2B快递提供者需要对这一行业保持充分的想象力。B2B是否能与B2C混合的裁决已经作出,英国B2C市场领导者Home Delivery NetworkHDN,家庭投递网络)最近收购了DHL的国内包裹业务,难道是因为看好这一领域?

CY25 DAF Box Truck – UPS, 1992, Made in Thailand

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开发包裹寄存领取业务,有点类似车站的自助式行李寄存柜,可以建在互联网客户可到达的范围之内。

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行业模式,而不是像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那样在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排他性地位,最终他们会发现包团取暖可以使自己更强大,并愿意向客户和整个市场共享设施。

到2050年,百分之五十的包裹可通过上述方式由B2B快递提供者和物流业巨头递送。

CY27 Mack CH600 Box Truck – FedEx, 1996,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由于越来越多的商品并不在消费所在的大陆上生产,那些没有国际连接,尤其没有进口渠道的国内包裹公司将会举步维艰。他们将沦为本地的仓储支持组织,与物流业巨头相比,在面对国际货运转发公司的挑战时国内包裹公司显得更加脆弱。区域性的巨头如TNT和欧洲包裹网络服务公司如DPDGLS都比较脆弱。他们需要立即收购或兼并主要的国际货运转发公司。

那些燃油成本高居不下的快递公司将通过使用客机甚至建立客运航空部门来收缩规模(减少集散中心)。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采用高速海运船只。

MB1015 Hydro Cruiser, 2015, Made in Thailand

欧洲的货仓网络将会收缩为以公司中央化仓储和虚拟供应链模式发展。他们同样迫切需要连接商品原产地。随着互联网销售的增长,对于仓储以及在消费国设立代理商的需求将逐渐消失。人们将通过屏幕购买商品,并标注选项,包括送达的时间、日期等。他们并不关心自己从何处买到商品——这就是互联网。

因此不断上升和提速的物流业巨头是否为好的征兆?诚然对于世界贸易和消费者而言,确实是,但是对于传统货运公司和邮政而言,这难道仅仅是使他们警醒的一种概念?他们能否运用自己廉价的业务模式,整合自己的资源以同巨头们进行竞争?我对此深表怀疑,除非像微软甲骨文或者SAP这样的大公司能够捐弃前嫌,为整合各自的系统相互达成一致。

那些贴近客户的货运转发公司总能生存下去,因为只要你使用他们的系统,物流业的巨头们就会没事。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与一台电脑打交道!

那些新加入的公司则完全是业界黑马,例如Pitney Bowes以及众多的邮政公司,他们从信件业务转战进入小型包裹的B2C业务。他们是否会成为未来的电子商务全球巨头?

UPSFedEx是否应该收购邮政公司?他们两者之一是否会买下TNT Express

一谈到这激动人心和全新的行业未来,我们就不能忘记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业界先驱。他们拥有愿景并且对现状总是充满激情。世界因有了他们而变得更好且有效率——我们感谢Sir Peter AbelesGordon BartonClive BourneBertie Coxall以及Larry Hillbloom所作出的贡献。

Post&Parcel 感谢Paul Jackson,以及Ian SayerBarry Hansen John Callan的协助.

Paul Jackson BOAC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高级经理,此后他管理了英国的AEI国际空运快递。33岁加盟联合利华运输部。当联合利华放弃运输部门之后,他于1984年创立了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公司。目前他已处于半退休状态,但仍然保留名誉董事的头衔。


后记

chenly75:全文至此已翻译完毕,其中难免有错,望各路玩家不吝赐教。另外,原文发表于2010年,时至今日已发生了许多变化。文中提到的TNT公司就已物是人非。2012年3月19日,UPS宣布斥资67亿美元收购TNT,但是欧盟委员会于2013年1月以可能破坏行业竞争的理由否决了该收购案。2015年4月,FedEx宣布以44亿欧元(约合48亿美元或32亿英镑)收购TNT,以扩展其欧洲业务。欧盟委员会再次就收购案展开调查,最终于2016年1月无条件同意了FedEx的收购。2016年5月25日TNT正式成为FedEx的子公司

在二战后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国际快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运输技术和理念方面都有质的改变。火柴盒玩具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道路也经历着各种变化,从兴起到不断竞争,再到转型发展,无不渗透着人文历史和政治经济的起伏与轮回。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感慨历史上竟有如此众多的商业企业与火柴盒玩具合作,而如今想要看到一款授权涂装的火柴盒产品都很困能。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企业的盈利和生存之道永远不会一成不变,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企业和品牌经久不衰,永葆活力。


前文链接: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上篇)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中篇)

====OVER====

 

《骑行上海》发表15周年纪念

前言:本文与我的火柴盒收藏毫无关联,唯一可能的联系是摄影,然而这里所展示的场景与我平日里推崇的模型数据库标准照大相径庭。自从2003年在PCHOME的“数码影像俱乐部”发表第一篇文章以后,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即每逢七月底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在骑车上班的路上,定点定角度地拍摄一组上海街头的照片。不知不觉中,这平淡无奇的漫游已度过了十五个年头。今天我从积累的上千张照片中精选出510张,按34个景点制作成三部纪录片与同好们分享,希望以编年的形式记录上海城市的变迁。

以下是拍摄的具体位置,公众号用户可点击地图放大。

第一章

CHECKPOINT #001
广中路、新同心路

广中路——频繁出现在上海新闻广播的快速路拥堵路段排行榜前五位,西至共和新路,东到西江湾路,连接着南北高架和内环线。与其交叉的多条支线又与中环线相连,是上海市北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新同心路则是一条新辟通的小马路,连接着广中路和同心路,周边有几个连片的小区。2003年,108路公交车还可以从这个路口左转进入广中路。2004年为配合凉城路改造工程,延伸到丰镇路的21路电车曾改道走广中路、广粤路行驶。然而一年之后,为配合四川北路改造工程,21路电车彻底改成汽车线路。2006年底,广中路开始道路拓宽工程,直到2008年才完工,原先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十车道。如今这个路口已经成为丁字路口,虽然保留了红绿灯,但主要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

CHECKPOINT #002
新同心路、同心路

与广中路的繁忙相比,新同心路显得非常幽静。这条路的西南段原本打算与一河之隔的延长路打通,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然是断头路。这里是“的哥”的临时休息点,周边还有个驾校,经常有教练车和大路考的车辆出没,交通压力也不小。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是这个路口东25米左右,在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围墙外有一块纪念碑,是五卅惨案烈士墓碑遗址所在地。据史料记载,1925年五卅惨案以后,上海各界筹建烈士公墓,1928年在此地建成纪念碑亭和纪念碑。碑文由蔡元培先生撰文、谭延闿先生书写。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及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为日军炮火摧毁。

CHECKPOINT #003
同心路——同丰路桥

 2008年以前同心路与同丰路互不相通,两者之间以沙泾港相隔。河上曾有一座工厂的内部便桥。因年久失修,工厂搬迁等原因,便桥早已废弃。2008年这里建造起了一座石桥,同心路上的居民终于可以跨过沙泾港,到对岸闸北区的菜场买菜了。

CHECKPOINT #004
八字桥

这座桥是连接水电路和柳营路的必经通道。2004年配合中环线支线道路拓宽改造项目,水电路、柳营路沿线开始拓宽,2005年底基本建成。现在是四快两慢双向六车道,交通畅通了不少。

CHECKPOINT #005
柳营路上海灯具城

在这里市容整洁与经济繁荣似乎相悖。2004年以前柳营路虽然道路狭窄,车水马龙,但是经济很有活力。柳营路也是枝繁叶茂,绿树成荫。中环线支线道路拓宽改造以后,柳营路拓宽,但是商业每况愈下,上海灯具城在2008年以后更有相当长时间销声匿迹。道路拓宽后补种的行道树也大不如从前,夏天不再有遮天蔽日的清凉。

CHECKPOINT #006
公兴桥

东西向的柳营路将宝兴路一分为二,北面称为北宝兴路,难免则是西宝兴路,这里有个老地名“公兴桥”。据史料记载,柳营路曾经是一条河,而跨过这条河就可以通往北面的宝山。后来河流淤塞,人们填河筑路。由于附近有宝兴殡仪馆,途径此地的公交车站在起名时也作了避讳,从不说“西宝兴路”,而是沿用旧时地名“公兴桥”。这里还是上海合流污水工程的管线埋设地,在巨型落地广告牌的背面就矗立着一座污水工程(SSPCC)纪念碑。

CHECKPOINT #007
平型关菜市场

平型关菜市场居然不在平型关路上,这着实很让人吃惊。因为这里的对面就是宝兴殡仪馆,而平型关路上确实有另外一个菜场名叫“洛平菜市场”感觉很奇怪。2006年西宝兴路连同北宝兴路一起开始了道路拓宽工程,曾有钉子户不愿拆迁,最后只能强拆。2017年这里加快了沿街殡葬服务商铺的拆除工作,也许明年就再也见不到这个菜场了。

CHECKPOINT #008
西宝兴路、中山北一路

从这里进入内环线的最后关口就是中山北一路,这个路口虽不像西藏北路那样繁忙,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从来就是外省进入上海市区的必经之地。

CHECKPOINT #009
东宝兴路、中兴路

中兴路是东西向重要通道,向西可通达上海火车站。2005年中兴路拓宽,但是东宝兴路未能同期拓宽,因而至今仍然会形成拥堵。

CHECKPOINT #010
东宝兴路、宝山路

2003年上海市区仍然有人在使用煤饼和煤炉做饭,现在已不敢想象。这个路口比较复杂,自东北方向西江湾路的来车可分别驶入宝山路和中兴路,而中兴路口与宝山路口较接近,车辆分流压力大,经常出现“拖尾巴”的现象。

视频文件 #1

以下是由上述相册生成的视频文件。考虑到微信公众号一次只能发布三个视频文件,为保持内容连贯性,无奈只能将视频文件拆分成三部分,这里是第一部分,拍摄机位#001-#010,共计照片150张。时长约16分钟,文件较大,建议在wifi下观看


第二章

CHECKPOINT #011
宝山路、宝通路

这里是上海颇具革命色彩的宝山路。1920年代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都曾在这里打响。而抗战时期国军的殊死抵抗,也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CHECKPOINT #012
宝山路、宝昌路

2003年时还有寻呼机入网业务,而之后随着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兴起,那些寻呼台纷纷歇业。2008年以后苹果手机热销,原先靠出售杂牌手机的店铺也没了生意。金融危机以后似乎只有房地产才能维持生计。

CHECKPOINT #013
宝山路、鸿兴路

这里是通向老北站的咽喉要道,也是著名的三叉口。2006年以前,这边还有老房子,2007年拆迁了,一年以后开工建设,建成后的房价就翻了几番,再也不便宜了。

CHECKPOINT #014
宝山路、虬江路

虬江路很长,东至四川北路公园,西达共和新路,以宝源路为界,东面属于虹口区,西面属于闸北区(现静安区)。这里是老北站地界,著名的虬江路二手电子市场以及上海影像城都在这里。这也是上海滩著名的跳蚤市场,能淘到一些价廉物美的地摊货。

CHECKPOINT #015
宝山路、天目东路人行天桥

记得这座天桥建成有很多年了,我很小的时候就有。当时18路电车是沿宝山路经过这里右转进入天目东路的,因此立交桥面下方一直有一对固定电车架空线的挂钩。1990年代末,18路电车改道四川北路经武进路、罗孚路,再进入天目东路,这对专为18路电车设置的挂钩已失去了部分作用。2003年6月,为配合西藏路景观道路改造工程,18路电车永久地“摘掉了辫子”,成为了汽车线路。如今这里只有13路还作为电车运营。

CHECKPOINT #016
天目东路、浙江北路

天目东路在浙江北路口,有一个上海少见的无轨电车原地调头专用红绿灯,15路电车从浙江北路起点站出站后需要在这个丁字路口跨越天目东路上的13路电车架空线后折返回浙江北路。这个交通信号灯是电车专用的,并非只有延安路上的71中运量公交独有。

CHECKPOINT #017
浙江北路、海宁路

原先上海的路名大致有这样的规律:南北向按省、自治区的名称命名,而东西向则用具体的城市名称命名。所以一看这个路口就知道,浙江北路是南北向的,而海宁路一定是东西向的。如果你要问上海何时更换的新式路牌,那我可以告诉你——大约是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初。

CHECKPOINT #018
海宁路、热河路

这里的画风似乎有些不同,感慨这么多年堆积的照片里,总能出现一个放在破旧童车上的蓝色周转箱,那卖牛奶的小贩以此为生,也坚持了许多年。2017年这里的外墙刷得雪白,但我觉得还是以前的仿砖墙面更具人文气息。

CHECKPOINT #019
西藏中路、海宁路

这个路口目前的样子就是在2003年西藏路改造以后逐步形成的。当年18路电车改汽车线路以后,沿西藏中路到天目路的架空线一直没有拆除,直到2009年,这些铜线才被去掉。

CHECKPOINT #020
西藏中路、蒙古路

从这里经西藏路桥(旧称“泥城桥”)翻过苏州河,就能进入上海的心脏——黄浦区。这也是原闸北区最南端的管辖范围。2003年开工的大项目,造造停停,直到2010年才基本完工,后来这里出现了“大悦城”,可这名字用上海话念起来,怎么就是那么别扭,难道不是“澡堂子”的意思?

视频文件 #2

以下为相册视频的第二部分,包括上述拍摄机位#011-#020,共计照片150张。时长约18分钟,文件较大,建议在wifi下观看


第三章

CHECKPOINT #021
蒙古路、晋元路

西藏中路的大部分路段是不能骑车的,因此转入蒙古路就比较明智。这里的第一个路口是晋元路,北起天目路,南至光复路,中间还隔着海宁路。晋元路因抗战名将谢晋元得名,距离当年八百壮士保卫的四行仓库非常近。这里曾是沪上著名的企业礼品定制批发市场(百联集团旗下“上工批”),挂历、纸张、文具交易活跃。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四行仓库成为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成开馆。

CHECKPOINT #022
蒙古路、乌镇路

由于苏州河的阻隔,乌镇路是骑车人从市北地区向南进入市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另一条恐怕就是大统路了。由于历史上的租界地形等原因,上海的南北方向道路相对较少也较窄,而留给非机动车行走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

CHECKPOINT #023
乌镇路桥

以前的乌镇路桥比较像外白渡桥和浙江路桥,有钢结构的外框。2002-2003年重新修建后的乌镇路桥采用了拱形的拉索,似乎在向老桥致敬。新乌镇路桥落成之初没有设置红绿灯,桥上也只能走非机动车,2004年以后,这个限制被打破,车辆可双向通行。2010年桥上还恢复了210路公交车。为缓解交通压力,2017年这里改为南向北单行道。

CHECKPOINT #024
新闸路、新昌路

跨过苏州河后遇到的第一道急弯就是新闸路。在新昌路口,2003年以前曾是旧城区,2006年以后成为高档住宅小区——新昌城。这里目前的房价约为7.1万+/平米,物业费2.5块/平米/月。

CHECKPOINT #025
新昌路、北京西路

沿着新昌路一路向南途经山海关路菜市场,到达第一个主要路口——北京西路。这里有个消防站,其中的制高点是一个瞭望哨,曾经是周边最高的建筑,但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高楼林立,目前除了给消防员提供训练之用外,已基本失去了瞭望火情的功能。

CHECKPOINT #026
新昌路、凤阳路

这里原本与之前的新昌城是同时期开发的项目,但是金融危机之后,这个项目陷入了停滞。原先拆了一半的房子也没了下文。于是这里成了市中心幸存的“旧里”,有的住户因没有独立卫生间,无论寒暑都要自己外出倒马桶。而与之对应的房价,却一涨再涨,成为了“拆不起”的地块。

CHECKPOINT #027
凤阳路、成都北路

东起宁波路,西至南京西路, 凤阳路也是上海市中心东西向少数能通行非机动车的道路。这个路口有全国闻名的二军大长征医院,以及南北高架北京西路下匝道,周边交通复杂,早晚高峰时段较拥堵。

CHECKPOINT #028
奉贤路、石门二路

凤阳路到南京西路、石门二路的三叉路口结束,若要继续向西骑行必须到奉贤路口拐个弯。2011年以后,这里沿线居民开始搬迁。2012年拍摄到的路口位置已发生变化,图中镜头的位置原先属于奉贤路上的民居,这部分被拆除后,道路向右绕行了一个90度急弯。路口上的克里斯汀饼屋在多年的洗牌之后选择了撤出,店面后被古玩商人租用,再后来就是反复变更商户,目前开着的水果店似乎生意还不错。

CHECKPOINT #029
奉贤路、泰兴路

这里是南京路的“后院”,周边白领买早点的热门地点之一,大众点评网上的推荐场所。2007年以前这里的大饼只要5毛钱,2008年涨到7毛,2009年涨到1块钱,目前已是2块5毛,但大饼的尺寸已经大大缩水,以往买两个能撑到上午十一点半,现在买三个也撑不到中午十二点,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CHECKPOINT #030
奉贤路、江宁路

江宁路是南北向的干道,但到了南京路就到头了,这里是其中最繁华的部分,东面是梅龙镇广场、北面是美琪大戏院,西边是中信泰富广场,南京路上最高档的写字楼都集中在这里。美国领事馆签证处外排队面签的人络绎不绝,近几年增速惊人,想在这里拍摄到完美的23路电车实在困难。路口西北角的鸭王大酒店曾有仿古门厅作为一大特色,2015年被判为“违章建筑”勒令拆除。

CHECKPOINT #031
奉贤路、陕西北路

2003年恒隆二期刚开始动工,2004年也只有个地基,2005年楼层升到了30层,2006年玻璃幕墙开始铺设,2007年已经建成招商,2008年以后一举成为上海滩租金最昂贵的写字楼之一。补充一下:近两年,恒隆从里到外一直在装修,果然是土豪!

CHECKPOINT #032
南阳路、西康路

这个路口比较有名的就静安体育馆。永和大王也非常执着,一直开到现在,除了2005至2006年间曾因体育馆整体改造而暂停营业。相册里收录了永和大王不同时期的店招,横向比较起来非常有趣。

CHECKPOINT #033
南阳路、铜仁路

2004年以前,铜仁路在南京西路与北京西路之间的路段是南向北的单行道。20路电车夜间会从这里到北京路回武宁路保养场。2006年开始,这一路段变为北向南单行道。20路电车的回场线路也调整到西康路。但留下的架空线直到2008年才拆掉。这个路口的同仁大楼里有许多单位,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学会、研究院等。

CHECKPOINT #034
铜仁路、南京西路

路口东侧是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好大厦),西侧是嘉里中心一期办公楼。2003年,路口的饭店名为“天湖花园”。2005年更名为“ZEN采蝶轩-天湖花园”。2009年曾更名为“丰收日·云”餐厅,2010年以后改名为“云”并延续至今。

视频文件 #3(终极篇)

 以下为相册视频的第三部分,包括上述拍摄机位#021-#034,共计照片210张。时长约23分钟,文件较大,建议在wifi下观看


后记

纵观所有的照片,风格都较随意,甚至有些凌乱,毫无大家风范。在拍摄的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意外,例如刚完成了构图,却因为突然闯入镜头的人或车而不得不等待。随着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常常需要等待近距离走来的行人从我身边走过之后才能按快门。另外由于定点拍摄的需要,当遇到有执法部门的车辆或人员在停留在预定地点时,我也不得不等待其离开或者改变自己的拍摄位置。

十五年前,当我第一次按下快门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自己会坚持多久。我曾制作过十周年的专辑,在“宽带山”上发表后瞬间引来了好评,但我仍然觉得时间跨度不够,因此我选择了继续。如今这本相册已经翻到了封底,而另一本正准备启封。我一定会继续这项工作,就像收藏火柴盒小车那样,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

(全文完)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中篇)

前言:本文由chenly75翻译自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主席Paul Jackson所撰写的“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integrators”三部曲的第二部。讲述了当今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全球快递行业如何从战后的澳大利亚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历程。原文刊登在国际知名物流业门户网站:Post&Parcel,地址:http://postandparcel.info/31249/in-depth/the-rise-and-rise-of-the-integrators-part-ii/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谢谢!


一、新机遇

1980年,TNT认为在欧洲范围内能确保其门对门快递业务优势的方法是拥有众多的代理商,因此有大批欧洲货运公司得到了TNT的授权。然而这种打着“Europfast”的旗号发展起来的理念,因缺乏必要的“封闭环节”,严重拖累了TNT的欧洲业务。

此前一年,TNT在澳洲隔夜快递业务领域的最强劲对手——IPEC也开始在欧洲发展。IPEC最初仅有两名专职员工,即副主席Hugh O’Neill(后为Lord Rathcavan)和他的助手Mark Thatcher。O’Neill的职责比较简单——把IPEC Europe建设成为一家欧洲范围内专业提供门对门快速货运服务的公司。经研究,他与Sayer Transport Group接洽,最终双方签订了协议——由IPEC收购Sayer,作为交换条件Ian Sayer加入了IPEC Europe的董事会。

CY9 (AU) CY102SA (ROW) DAF IPEC Freighter, 1987,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此时的Sayer已找到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运输公司Gelders Spetra,该公司拥有约50个货站,其中有一个位于英国中部地区北安普敦的海关分拣场,可通达全欧洲。尽管Gelders Spetra采用“慢速”的集团运输模式,但Sayer认为经过细心打理和培训,还是能升级到快递服务的。

1979年11月,Sayer Group和Gelders Spetra合并成为IPEC Europe。总部从澳洲把Gordon Barton调来主管欧洲业务。该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首次在欧洲建立了“中心辐射体系”,其核心位于荷兰的阿纳姆(Arnhem)。积极的市场营销策略证明了IPEC的价值,该公司的利润持续增长,与此相伴的是公司迅速拓展到其它欧洲重点地区,如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期间Barton还决定收购Skypak。这是一家国际空运公司,其办公室大多设在澳洲和远东地区。随着1981年的收购交易顺利完成,Skypak在IPEC旗下的迅速扩张,使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快递公司。

正当IPEC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时,1981年底,IPEC Europe开始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这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直到1982年11月才有所缓和。屋漏偏逢连夜雨,IPEC在澳洲的母公司IPEC Holdings因发展过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支撑在澳大利亚的赌场和夜总会生意,IPEC Holdings的现金告急,于是败家的高管们只能被迫出售赢利的Skypak。此时,TNTDHL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终Skypak于1983年1月被TNT收购。(chenly75:这与当年英国莱斯尼火柴盒被迫出售给香港环球的情形简直如出一辙。

MB148 VOLVO Box Truck – TNT, 1988,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尽管IPEC Europe的收支勉强持平,但其母公司IPEC Holdings却不能为其提供更多的现金支持。当时,荷兰皇家航空KLM想收购IPEC Europe的部分股权。然而TNT也来搅局,由于其高管Abeles无与伦比的谈判技巧,最终使其本人和TNT在墙头挂上了又一枚奖牌。这次的收购使TNT真正建立起了全欧洲的公路运输帝国,同时也成为整个快递行业的领导者。

CY25 DAF Box Truck TNT-IPEC, 1988,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chenly75:火柴盒的TNT套装是在1988年左右发行的,这与上述并购交易时间吻合,因此火柴盒的TNT涂装上同时还标有IPEC的文字图标,也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此后IPEC的商标被彻底遗忘,淹没在了快递行业的滚滚洪流之中。


二、争奇斗艳

到了1980年代中期,许多行业内和即将开业的快递公司或犹豫不决或准备试水。但没人知道如何在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提供全球快递服务,结果许多公司或多或少地遭受了损失。

之前由于看到IPEC Europe取得的成功,许多航空公司都曾跃跃欲试,想提供欧洲境内的门对门服务。然而他们都失败了,原因是他们全都缺乏资金,而且过度依赖那些货运转发公司。事实上许多货运转发公司对持续增长的快递市场缺乏兴趣,他们的老板甚至认为那根本维持不了多久。英航的快鸟(Speedbird);荷兰皇家航空KLM与荷兰Vendex公司组建的合营公司XP,由一名年轻的企业家Jaap Mulders领导;Aer Lingus 加盟Securicor(英国安保押运公司)试图采取聪明的运营方式(至少在理论上如此)——飞机在白天载客,夜里载货,然而从未真正实施过;斯堪的纳维亚航空(SAS)与Air de Cologne合作;Guiness PeatEuropean Expedite合作,以及其它的一些公司也都没能幸免。

Matchbox MC-17 British Airways Gift Set, 1990,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Matchbox Convoy and Basics – XP series, 1988-1990,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至于那些因不想错失良机而蠢蠢欲动的欧洲航空货代公司,多少也因自己的失误而遭受了打击。其中就包括当时行业内的两大巨头PandairAEI,他们最终都成了DHL的子公司。其它不知所措的美国货运转发公司,如Emery虽也曾雄心勃勃地收购了Purolator,初步并建立起次日到达的航空网络,但最终也难逃被UPS收购的厄运。

TC56 Purolator Filters Team Convoy Set, 1991,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1984年,DHL在全欧洲拥有约130个办事处,提供国际快递业务。文件和包裹是其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包裹平均三天送达。大部分办事处都独立运营。它们有许多网点,却没有一个货运中心。

DHL的英国代理商Elan主要在英国和德国发展以抗衡TNT的公路网络(偶尔也使用DHL不曾使用的货机)。然而Elan从未满足DHL的“门对门”业务需求,最终这家代理商被出售,没多久彻底从行业中消失。

此时,DHL聘请了已从TNT退休的Ian Sayer作为其欧洲业务顾问。他建议实施整合的空陆中心体系,使DHL能真正满足欧洲境内快递包裹市场需求,同时提高文件递送服务水平。

CY115 Ford Aeromax Asada Box Truck, 2006,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起初Sayer调研了卢森堡空港作为货运中心的可行性,然而当地政府的法规似乎并不欢迎他们。而与之毗邻的比利时政府却对Sayer的项目非常感兴趣,还建议DHL选址扎芬特姆(Zaventem)机场作为货运中心。DHL的布鲁塞尔中心于1985年开业,直到2008年才迁往德国的莱比锡


三、无尽轮回

1985年在美国同样发生了一场躁动。那时的FedEx首次开通了跨大西洋线路,将业务延伸到了布鲁塞尔。(chenly75: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FedEx还收购了一家英国的转运公司Lex Wilkinson,但该公司的运营理念与FedEx格格不入,很难为其提供必要的平台支撑。

CY27 Mack CH600 Box Truck – FedEx, 1996,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FedEx继续在欧洲收购其它货运公司,然而却无法将其转变成为一体化并有活力的快递公司。到了1990年代初,FedEx放弃并关闭了自己的欧洲业务,直到2010年前才通过收购英国的ANC公司重返欧洲快递行业。而FedEx是否会在欧洲继续收购更多的公司或分支机构仍然是个未知数。最终FedEx可能经营一个全欧洲的卡车运输网络,如此买下TNT则是一条捷径。

MB371 Ford Box Truck – FedEx, 1999,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1985年UPS也决定进入欧洲市场。起初,UPS与许多空运代理商设立了合营公司,例如由Tony Keating领导的Atlas Air。这些合营公司往往无法与UPS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在其后进行的多轮收购交易中倒是成就了好几位百万富翁。

UPS收购了英国知名的空运公司IML,该公司由Andrew Walters领导,在非洲表现不俗。1990年代,UPS又收购了Seabourne Express快运公司,该公司由Clive Bourne(1942-2007)于1962年创立,与当初的Sayer极其相似,1970年代在除英国和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提供比空运更便捷的快递服务。

MB741 Volkswagen Caddy, 2009,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世界上还有形形色色的其它快递公司,曾经效仿DHL的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由Masaaki Abe领导的OCSOverseas Courier Service海外快递服务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家由《朝日新闻》和其它日本报刊合办的快运公司,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将日文报刊运送到世界各地,无形中推高了日语的影响力,如今这家公司仍然健在。此外还有一家被称为World Courier的公司,由Jim Burger领导,目前也活得较为滋润。

Matchbox Ford Transit – Overseas Courier Service (OCS), 1988,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后记:

原文中提到了国外许多快递公司的名称,在1988-1990年间,火柴盒曾制作过XP快运涂装。本文就是在搜索这家公司的历史资料时被发现的。出于好奇,小编追根溯源,将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一齐找来翻译了一遍。为了更好地展现内容,还不远万里托友人从澳洲和英国采购了相关的火柴盒产品。另外原文中也提到了英航,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但碰巧某宝有售火柴盒套装,于是也一网打尽。

如今对我而言,编号党与涂装党已不再是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模型收藏的过程中,两者更多地处于“你中有我”的境地。编号党着重完成“点”的收集,而涂装党则在更广泛的“面”上作文章,两者相辅相成,构建起更完美的收藏……

Matchbox TC-4 Cargo Set – XP, 1990,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MB148, VOLVO Box Truck – XP, 1989,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MB165, Ford Transit – XP (LH), 1988,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MB165, Ford Transit – XP (RH), 1988,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MB203, Grand Prix Racing Car – XP, 1994,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历史的漂流瓶将再次稍作停留,下一篇里,我们将了解到包裹大王们更多有趣的故事,并且发掘更多与之相关的火柴盒产品,敬请关注。

公众号用户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得英文版原文链接。感谢各位的陪伴。

[75译]包裹大王起伏录(上篇)

前言:在研究模型涂装的背景信息时,往往需要通过科学上网查阅许多国外的资料。本文就是在不经意间找到的,原本仅仅为了解某个产品的涂装含义,却发现文中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而串起整个故事的线索竟然可以用到火柴盒的产品。这种奇妙的现象,促使我将整篇文章翻译出来,与各位车迷分享。

本文由chenly75翻译自Triangle Management Services主席Paul Jackson所撰写的“The rise and rise of the integrators”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当今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全球快递行业如何从战后的澳大利亚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的历程。原文刊登在国际知名物流业门户网站:Post&Parcel,地址:http://postandparcel.info/31168/in-depth/the-rise-and-rise-of-the-integrators-2/欢迎转载,但必须注明出处,谢谢!


一、发迹

1946年的澳大利亚,Ken Thomas和一些合伙人共同组建了TNT运输公司(Thomas Nationwide Transport,托马斯全国运输公司),提供快速的州际递送服务。1950年匈牙利难民Peter Abeles(后被称为彼得爵士Sir Peter,1924—1999年)与合伙人George Rockey共同成立了Alltrans运输公司,该公司于1967年并入TNT公司,Peter Abeles从此成为TN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Matchbox TC4 Cargo Set – TNT, 1988,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1953年,另一位澳大利亚人Gordon Barton(1929年-2005年)成立了自己的运输公司Ivory-Barton公司。之后他加盟了由自己大学时代的同窗Greg Farrell创建的Rex Trucking Company(雷克斯卡车公司),并于1962年收购了当时规模更大且更知名的Interstate Parcels Express Company 公司(跨州包裹快递公司,简称IPEC)。

Matchbox CY9 (AU only) DAF IPEC Freighter, 1987,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1970年代初,IPEC和TNT公司都成为了业界的巨头,他们有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采用飞机来实现全澳洲境内的隔夜门对门投递服务。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一家新兴的公司正在崛起:1969年由美国加州的Adrian DalseyLarry HillbloomRobert Lyn共同组建的国际航空快运公司DHL将诸如海运提单等文件通过客运航班超额的行李方式从旧金山运送到檀香山:搭载邮递模式应运而生。这种业务本不可能产生,若不是很好地利用了监管漏洞(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漏洞被曝光)。当时的规则允许一个国际承运人(类似Pan Am泛美航空这样的公司)在美国国内航线上搭载几乎无限制的行李。例如允许一个送件人在一个航班上搭载1000公斤的邮件。Hillbloom招募了二级代理商,包括Bill RobinsonJack AtwoodKen Sato以及Po Chung,通过他们很快将业务从檀香山拓展到关岛,之后于1972年到达亚洲,1973年进入澳洲,1974年到达欧洲,1977年进入拉美,1978年拓展到中东和非洲,1983年又开进了曾经的东方阵营核心苏联,最终于1986年成功登陆了中国。

Matchbox SB62 DHL Airliner, 2012,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Hillbloom的愿景在形成伊始就是全球化的:在关键的贸易市场快速建立揽收和投递点以大规模处理不征税的文件寄送业务,通过这些网络节点大大提高业务量。但他需要专职的门店经理而不仅仅依靠代理商。一个名叫Dave Allen的英国人非常聪明,他从悉尼的澳洲足球俱乐部里招募到了一大批精力充沛,且能覆盖全球的冒险家和企业家。

Matchbox CY5 (AU) / CY104B (ROW) Scania AFL Truck – Collingwood Magpies, 1997,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1972年,正为自己寻找机会、游走在澳洲街头寻找工作,曾当过监控设备销售员、出租车司机和酒保的Allen被自己的企业家朋友John Callan介绍进了DHL。Allen,这位曾经的出租车司机,在悉尼送出了第一份快递。

桌对桌的文件递送业务发展非常迅猛,因其提供了完全超越普通邮政的服务。Allen领导DHL进入了欧洲、中东和非洲,同时他还当上了DHL英国公司的主席。1979年以后DHL的业务呈爆炸式增长,尤其当公司收购了另一强大的竞争者Calico Air Courier公司之后。这是一家由Callan独立运营的航空运输公司,在中东地区拥有强大的网络。在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巨大推动下,DHL成为几乎无可匹敌的全球最大物流公司。

此时,DHL总是面临现金荒——没有风险资本赞助,而自己也从不向外举债。直到很后来,DHL才考虑寻找投资伙伴。

Matchbox SB52 DHL Transporter Plane, 2006,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二、比肩同行

1971年另一家公司悄然兴起,这次发生在美国的阿肯色州小石城。这年的6月18日,依靠从Rothschild获得的400万美元继承权融资和9,100万美元风险投资,退伍老兵Fred Smith创立了Federal Express(联邦快递,如今简称FedEx),成为当时最大规模的融资交易。

Matchbox CY3 Peterbilt Federal Express, 1984, Made in Macau, Picture by chenly75.

Smith致力于发展一种集成的空—陆运输体系,此前还没有人尝试过。他把银行票据交换所的概念运用到了运输领域。交换所里遍布着各联邦银行的代理,他们把各自的票据汇总到一个中心进行交换,这就是联邦快递的运作模式。

耶鲁毕业的Smith是继Hillbloom、Barton以及Abeles之后真正的行业先驱,他对当时曾被指非常疯狂的“中心-集散系统” 理念深信不疑,并认为这将有助于在美国全境实现隔夜货物运输,而不是客运。

之前位于荷兰斯希普霍尔的KLM(Koninklijke Luchtvaart Maatschappij,荷兰皇家航空)已开发出一种全新的业务,以阿姆斯特丹空港为集散中心提供优质的客运服务(达美航空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服务),然而却没有人想到通过一个中心和有保障的固定班次提供文件和小型包裹的递送服务,即现在被称为隔夜或次日抵达的加急快递服务。

Matchbox SB40 Boeing 737-300, KLM, 1992, Made in China. Picture by chenly75.

FedEx 最终选择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作为其货运中心,尽管那并非完美之选,但是那里的气候比较宜人且有大量低劳力成本的学生资源可以利用。孟菲斯大学甚至被说服调整其讲座的时间到下午或晚间,以使得学生们可以利用半夜的四小时间隙分拣包裹。无独有偶,得益于监管的漏洞——12,500磅以下的小型飞机(类似Dassault Falcon“达索猎鹰”这种机型)无需获得运输许可证,Smith很快在缝隙中扎根并填补了行业空白。然而此时的老牌包裹运输公司(成立于1907年的)UPS(United Parcel Services联合包裹运输公司)以及主要的航空货运转发公司Emery(艾默里公司)都不以为然,纷纷持观望态度。最初Smith的机队还承担美国邮政(US Mail)的运输任务,尽管邮政条例直到1978年才在技术层面允许运输和投递文件。

Lesney Matchbox No.5, U.S. Mail Truck 1979. Made in Eng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头一天晚上FedEx仅揽收到138个包裹,却要递送到25个目的地,接下来持续萎靡的载荷使得公司现金短缺。Smith花完了自己所剩的最后几美元,更不用说给员工发工资了。怎么办?在美国,你可以去拉斯维加斯豪赌一把。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竟然赢得了27,000美元!

然而,在投资人赶走Smith并任命一位退役的空军将军来接管公司之后,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员工中产生了抵触情绪,Smith很快被官复原职。

Matchbox MB148 VOLVO Container Truck – Federal Express. Picture from ebay. Thanks to original owner.

之后正如人们津津乐道的那样,FedEx如今通过众多货运中心,每天在全球运送上百万件包裹。当时主要通过航空和铁路网络运输的美国最早“快递公司”REA很快在竞争中出局。


三、兼并、重组与竞争

UPS于1980年代初期进入次日到达业务领域之前,FedEx的主要竞争对手是Purolator Courier公司。该公司的美国业务在1986年被Emery收购,之后Emery又被Consolidated Freightways收购,称为Menlo Logistics。而Menlo最终被UPS收购。Purolator则继续在加拿大经营,依靠加拿大邮政的支持,Purolator又重新杀回了美国国内市场。

Matchbox CY104 Kenworth Aerodyne Purolator Chevrolet Racing Team, 1991,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正当这一切如火如荼之时,UPS一直处于观望之中。这家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1907年,曾是(且仍是)世界最大的包裹递送公司之一。如果不是UPS在1976年破天荒地收购了一家西德国内快递公司,我们甚至不知道UPS竟还有如此远大的志向。然而在德国的业务仅仅提供三到四天的门对门投递服务,想要升级到次日到达服务则比登天还难。

Matchbox CY25 DAF Box Truck – UPS, 1992, Made in Thailand. Picture by chenly75.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将自己的快递业务延伸到欧洲的是TNT公司。1974年TNT开设了伦敦到巴黎的次日到达投递服务,并命名为Kwikasair。

不幸的是,澳大利亚的管理层并没有做足够的功课,他们既不熟悉英国海关总署的脾气,也不了解法国那边的情况。Kwikasair大举进军欧洲快递市场被证明为惨重损失。然而TNT在悉尼的总部对寻找失败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5年TNT采取了一项临时措施,打算收购Sayer Transport Group。该公司在1967年由年仅22岁的Ian Sayer建立。1969年Sayer在伦敦和北爱尔兰之间提供次日门对门投递服务,一举成为业界领导者。这是第一家直接与航空公司展开竞争的快递公司。依靠稳扎稳打的布局,Sayer在英国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网点,并开始致力于为英国海外群岛、北爱尔兰、马恩岛以及海峡群岛这些航空线路缺乏的地方提供次日到达服务。该公司在1970年代积聚了颇高的业界和国内知名度。TNT已开始认识到自己需要依靠当地的专家来推动欧洲业务的扩张。尽管有过一些讨论,这个交易在1977年嘎然而止。当时TNT对Sayer开出了更明确的条件,包括打算任命其为TNT英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拥有英国公司20%的股份。然而Sayer选择不接受对方的并购要约,TNT随即收购了Inter County Express(跨郡快递公司),一家英国本土的物流公司。

与此同时,TNT从国有铁路公司旗下的全国包裹公司Roadline(现为Lynx/UPS)招募了Alan Jones。他被迅速升为首席执行官,并在这个岗位任职长达19年之久。Jones努力为公司发展业务、拓展市场,他把许多能人招至麾下,逼着其它本地运输公司纷纷出局。1999年-2004年,他曾担任TPG集团(投资基金公司)货运事业部董事总经理。


后记:

Chenly75:上文插画中有一台火柴盒DAF集装箱拖车采用IPEC涂装。该版本的编号为CY9,但了解火柴盒Convoy系列的朋友也许知道,DAF Box Truck的编号是CY25,所以有人认为该车编号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个CY9编号是澳洲市场编号。以下是火柴盒1987-1988年产品目录,其中第17页印有三台澳洲专供涂装,编号分别为CY3、CY4和CY9。其中的CY3量产时采用了Kenworth COE平头牵引车(MB45),而非MB106的彼得标车头。该车的真实编号为CY8;这里的CY4的真实编号为CY16。

P.17 from Matchbox Collectors’ Catalogue 1987/88. Picture by chenly75.

有关DAF集装箱拖车IPEC版本的CY9编号来源的另一个直接证据就是其原包装。包装正面及侧面都印有CY9 IPEC FREIGHTER字样,当打开包装盒右侧,盒舌上印刷有繁体中文“只適用於澳洲”,下一行则是真正的编号CY102/SA(见下图)。类似的表述在CY3和CY4的原包装盒上也有印证。

“CY102” imprinted on right inside of package. Picture by chenly75.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将White Rose时期的SuperStar运输车从CY101开始往后编号,但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历史的漂流瓶将在此稍作停留,下一篇里,我们将了解到包裹大王们更多有趣的故事,并且发掘更多与之相关的火柴盒产品,敬请关注。

公众号用户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得英文版原文链接。感谢各位的陪伴。

火柴盒2016科迈罗预览版谍照抢先看

前言:有人问:“福特有野马,克莱斯勒有战马,通用有啥好马?”你大概觉得有很多,像庞蒂克GTO啦,还有科尔维特等等,但能同“马”扯上关系的大概只有“卡马骡”(科迈罗)了。这听上去是个笑话,但当初这头“骡子”的诞生,确实就是为了与福特野马之流相抗衡的。维基百科上有关Camaro的词条,大家自行搜一下便知,这里就不多说了。

今天要介绍的是今年底火柴盒将要发行的2016款Camaro(第六代)。图片来自Lamley Group。模型的样子很不错,涂装仅仅是测试,并非最终成品配置,看个大概就好。

Matchbox 2016 Camaro Convertible EP stage for review. Picture by Lamley Group. Thank you!

接下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Camaro在火柴盒小比例中的历史。从环球时代至今,火柴盒一共只发行过11个Camaro产品,具体的车型包含了第一至第四代,以及这次的第六代。整个第五代缺失,据说被风火轮独揽了。相比之下,火柴盒发行的车型总量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在这些火柴盒产品中,有许多还是小改款,正儿八经的就下面几款,按照发行顺序依次为:

一、最早的Camaro Z-28

环球火柴盒于1986年发行了第三代Camaro (MB164),也是目前唯一能活动车盖的Camaro。我曾一度把这款车与道奇的MB127 Daytona Turbo Z相混淆。(以下图片由网友longxiang2提供,特此感谢!)

MB164 Camaro IROC-Z28 Collectors Choice. Picture by longxiang2. Thank you!

二、小改款之最

到了1994年,火柴盒发行了MB254(第四代),此时与真车量产时间大体相当,可谓与时俱进。

MB254 Camaro Z-28 (PC Edition)

但从此,火柴盒开始依靠小改款,吃起了老本。于是有了下面这些变体:

1)1995年推出三角形警灯的MB254B

MB254 Camaro Z-28 (w/triangle roof light)

2)1998年又修改出了条形警灯的MB458

MB458 Camaro Z-28 (w/LoPro roof light)

3)2000年又在DARE系列推出了V型警灯的MB483

MB483 Camaro Z-28 (w/Vee roof light, D.A.R.E. only)

三、买一送一?

与第四代Camaro车型相似的还有个SS敞篷版,这就是2000年发行的MB366。我当年小试牛刀的《火柴盒大电影》里就选了这台车,感觉比硬顶的版本更精细一点,当然这涂装我不太喜欢,实在是没得选了,编号党为了凑齐编号而已,呵呵。

MB366 Camaro SS Convertible

四、励精图治

我曾经就说过,美泰对于火柴盒而言,并非一无是处的,至少在Camaro车型方面,美泰还是有所作为的。譬如下面这个最早于1997年在上海环球投产的MB302,在当时可算“逆市而上”的作品,因为真车领域里热卖的Camaro仍然是第三代(MB254),而MB302却是第一代的尾款车型。也许为了迎合老美的需求吧,这个时期发行了许多复古的车型,包括野马的1968 Ford Mustang Cobra Jet等。

MB302 1969 Camaro SS-396

五、梅开二度

时隔两年,美泰又开发了第二代Camaro,这就是MB336 1971年款的Camaro Z28,这个车型也是迄今为止火柴盒制作过的最接近电影版《变形金刚》第一部中大黄蜂老版本车型(电影中据说是1975年版本的Camaro)的产品。(以下图片由网友kartmatchbox提供,特此感谢!)

MB336 1971 Camaro Z-28, picture by kartmatchbox. Thank you!

六、冷门迭出

正当车迷以为Camaro的第一、二代车型仍然是主力产品的时候,美泰火柴盒在2000年居然又把环球时代的第三代Camaro(MB164)拿来复刻了。这次是加了个贼贵贼贵的条形警灯,而且只在D.A.R.E.(反毒教育行动)系列中发行,一共就出了两种涂装,我只抢到其中的一款,至今都没舍得拆包装(右边那个MB457)。

MB164 (Universal, left) vs. MB457 (Mattel Wheels, right)

七、西部双雄

2002年是个分水岭,之后的火柴盒开始走下坡路。2003年的Ultra Heroes系列完败,受到重创以后,火柴盒开始慢慢复苏。2004年美泰火柴盒推出了5年中的第三款Camaro产品,但仍然为第一代的车型(MB608 1969 Camaro),你可以将其看作是MB302的硬顶版,而这个硬顶版还有两种前大灯配置:MB608与302相类似,属于大灯隐藏版本,而629则采用圆形的大灯。

以下图片由网友yyqq1473提供,特此感谢!

MB608 1968 Camaro (Hidden Head Lights). Picture by yyqq1473. Thank you!

以下图片由网友Hasasin提供,特此感谢!

MB629 1968 Camaro (Exposed Head Lights). Picture by Hasasin. Thank you!

这两款车到2009年左右基本消失,除了某些特定版本,如60周年纪念版在2013年前后曾经被复刻,但也都是昙花一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火柴盒小比例不再生产Camaro了。也许正因为消失得太久,才更觉得弥足珍贵,希望这款新品能振奋人心。目前已知首版将采用红色涂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若您对这台有什么看法,欢迎在公众号留言。感谢各位的陪伴!

======OVER=====